
2008 年4 季度全球主要锂离子电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引自韩国《朝鲜日报》)(数据来源:日本IIT)

2011 年~2012 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锂离子电池市场份额(单位:%)(数据来源:真锂研究)
最近业内有两件事在网络媒体上炒得比较热闹,一是全球最大的
锂离子电池企业三 星SDI 涉嫌低价倾销,二是代表性锂离子电池企业之一的深圳邦凯的“欠债门”。这两件事看起来都是高工锂电策划的,也确实博得了很多眼球,吸引了不少人对高工锂电 的关注,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有效果的。当然,这也吸引了一些媒体的关注,开始正视并探讨锂电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仅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简单来看看这两件 事的来龙去脉,墨柯认为,这两件事实际上是一件事。
韩国从1999 年起开始进军
锂离子电池制造领域,大约用了三四年的时间站稳脚跟并与日本和中国一道成为锂离子电池三 足鼎立中的一足。之后,韩国政府就制定了2010 年要抢占锂离子电池全球第一的宝座的目标,并把这个目标的实现寄托在三星SDI 和LG 化学这两大全球代表性锂离子电池企业的身上。真锂研究的统计显示,2010 年韩国的锂离子电池市场份额并未超越日本,但已经相差不大。2011 年开始超越日本,成为全球锂离子电池供应第一大国,并在2012 年拉大了差距(见图16 下)。此消彼长,与此同时,而包括日本、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其他地区在内,锂离子电池市场份额均有适当缩减。
与中国企业半人工半机械生产方式降低制造成本不同,韩国企业首先是靠降低设备成本来降低制造成本的。韩国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模仿制造出于日本企业相当 的高质量设备,而成本却不到1/3。当日本企业被迫跟进,努力降低设备成本以降低锂离子电池售价的时候。韩国企业又开始通过采购中国材料企业的材料来进一 步降低锂离子电池制造成本。这个策略大致从2009 年开始,从采购当升科技的正极材料产品开始。而与此同时,日本企业还在琢磨通过材料替代来降低成本,如用NCM 三元材料替代钴酸锂材料(L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