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铁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

磷酸铁锂锂电池制造所需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这四大关键材料中,中国曾经相对落后的隔膜材料产业这两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一大批新进企业介入,他们和国外一些希望凭借新型隔膜产品闯天下的企业一道,正在全球隔膜材料市场充当着搅局者的角色。全球隔膜材料市场格局处于动荡调整的前夜。

无纺布隔膜技术在日臻成熟,一些新进企业已经向市场推出了相关产品,如杜邦、东丽、三菱制纸、特种东海制纸、江西先材、首科喷薄、青岛能源所等等,瞄准的都是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同时,配套产业体系建设也在快速进展中。在电解液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解液产地和市场。中国企业这几年在持续蚕食日本企业的市场份额,同时,介入电解液领域的新进企业越来越多。日本企业为了降低制造成本,在纷纷向中国转移产能。至于核心原材料六氟磷酸锂,则和隔膜材料市场类似,中国这两年冒出了一批企业,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使得六氟磷酸锂售价呈现快速下降态势。相关内容,敬请关注!

对全球锂电材料产业的发展小结,前三辑真锂研究分别研究分析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隔膜材料产业发展情况。隔膜材料产业近两三年的变化非常大,一些新型隔膜材料产品(聚酯膜、纤维素膜、聚酰亚胺膜、聚酰胺膜、氨纶或芳纶膜等)粉墨登场的同时,产业和市场格局也开始随之发生变化。真锂研究认为,这些变化将会持续几年,或将显著影响现有隔膜材料产业和市场格局。

有实力的“外行”介入隔膜制造领域的情况有日渐增多的趋势。杜邦(Dupont,世界500 强之一,预计2012 年营收超过400 亿美元)开发出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新型聚酰亚胺基分离隔膜,据悉可使电动汽车提高电池动力并延长寿命。杜邦已于2011 年初在美国威明顿和韩国首尔开始量产这种隔膜,向锂离子电池推销,挑战现有隔膜材料市场格局的意图非常明显。东丽(Toray,2011 财年实现营收200 亿美元)与东燃化学(Tonen)合资组建有隔膜材料企业,自己也已经开发出了耐热性和尺寸稳定性俱佳的,以芳纶树脂为基材的多孔质薄膜“微多孔芳纶薄膜”材料产品,正在向锂离子电池企业提供相关样品以供测试。

中国方面也有一些大型“外行”企业介入到了隔膜制造领域。首钢总公司(世界500强之一)与中科院理化所合资组建了首科喷薄(SKPB),利用理化所吴大勇技术团队开发出的纳米纤维隔膜技术实施产业化,目前已向市场推出了相关产品。中兴新(ZTE,年营收规模100 多亿美元)于2012 年08 月在深圳成立了专注隔膜材料研发制造业务的深圳中兴创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兴新材)。

现有的其他磷酸铁锂锂电池材料领域的企业也在积极介入隔膜材料市场。在电解液和负极材料市场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三菱化学,一直在努力开拓隔膜市场,旗下三菱树脂早在2009 年中就建成了隔膜量产体制并向市场推出隔膜材料产品。由于从现有三强(旭化成、Celgard、东燃化学)手中抢夺市场份额存在较大困难,三菱化学开始把目光转向正在兴起中的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住友化学、杉杉科技等企业也和三菱化学的想法相当,希望成为锂电四大关键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的综合型供应商,在这种发展战略指导下,两家公司都已介入隔膜材料制造领域。

从2004 年新乡格瑞恩公司第一条生产线调试成功并生产出合格产品开始算起,中国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产业的发展时间还不到10 年。在这很短的时间内,有的“老企业”已经退出,有的步履蹒跚,同时又不断有新资本介入,新企业层出不穷。中国隔膜材料产业发展就像整个中国经济这10 年发展的缩影:“过剩”的中国资本在四处寻找“活路”,追逐着希望和梦想。

曾几何时,有人期盼中国经济发展能够走上“量变引起质变”的良性发展道路,现在,实际发展结果我们也已经看到了,“量变”不但没有引发“质变”,反而产生了一堆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并在阻碍着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求变。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领域,会不会“量变引起质变”,墨柯不清楚,但事实是国内隔膜材料市场的价格战这两年已经开始打了起来,且有愈演愈烈之势,3 元/m2 的白菜价已经开始出现。考虑到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货膨胀等因素,两头受挤之下,行业的利润率在直线下降。这样,那些做了再说、期待从市场获取收入来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想法,就显得是那么不切实际。

“老企业”中,曾经引起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桂林新时科技现在已经悄无声息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辽源市鸿图纸业2007 年07 月与韩国MASTER 公司签订的年产4,400 万m2 锂离子电池隔膜项目,但该公司至今还没有向市场推出隔膜产品。此外,山东正华、中科来方、杭州华容科技等“老企业”,发展得都非常缓慢,市场一直没能做起来。杭州华容科技这几年来一直悄无声息,不过,山东正华看来找到了新的资金,正在积极地扩充产能。中科来方目前主要是依靠兄弟企业瑞声新能源的订单,二者同为江苏远宇集团旗下企业。

与此同时,新进企业层出不穷。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大发展,直接带动了材料市场的大发
展。由于隔膜材料是中国唯一尚未实现完全自给的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因此吸引了很多企
业的兴趣。近两三年,除了传统的隔膜三强格瑞恩、金辉高科和星源材质之外,有一大批新
进企业参与了进来。上期月度报告真锂研究简单介绍了江西先材、首科喷薄、沧州明珠、天
津东皋膜、南通天丰、东航光电和云天化纽米科技等7 家企业,本期月度报告再简单介绍了
几家企业,如南洋科技、义腾新能源、苏州捷力、大东南、九九久、铜陵晶能电子、江苏立
鼎、三门峡兴邦等。

在隔膜技术的发展方面,目前存在两大路线:一是传统的聚烯烃(Polyolefin)隔膜(PP、
PE 单层隔膜及多层复合膜)技术路线,二是无纺布隔膜技术路线。出于配套产业较为发达、
可利用现有生产设施等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目前全球主要隔膜企业的技术开发重心还是放
在传统聚烯烃类隔膜上,而致力于开发无纺布隔膜技术的则多为一些新进企业。

一般而言,PE 隔膜主要采用湿法工艺制造,但也有企业在尝试开发干法制造PE 隔膜
的工艺技术。山东正华公司就声称成功研发出了“干法PE 单向拉伸制备锂离子电池隔膜技
术”。而应用于动力锂离子电池的PE 隔膜材料,最重要的是提高安全性能。鉴于PE 的闭孔
温度不高,普遍办法是在隔膜表面再涂覆一层材料以提高隔膜的耐热性能。一般是涂覆无机
陶瓷材料,很多企业都在这么做,但是技术发展至今,也有企业开始尝试有机涂覆,如义腾
新能源就开发出了有机聚合物涂层的PE 隔膜材料产品。

东燃化学(Tonen)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技术特点是提高基体材料的性能,同时革新薄
膜制造工艺。旭化成(Asahi)推出的“IBS(Inorganic-blended separator)”动力锂离子电池
隔膜,是在隔膜中混合无机物,其最大特点是可直接利用现有的锂电池隔膜量产线,因此制
造成本可维持现有水平。不少中国企业也声称掌握了PE 隔膜陶瓷涂覆的技术,并正在尝试
推出相关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产品。

PP 隔膜产品技术的主要推动力量是美国Polypore 集团旗下的Celgard 公司,这方面该
公司做了大量工作,并引导着相关应用技术的开发潮流。国内PP 隔膜的代表性企业现阶段
是新乡格瑞恩和深圳星源材质,以后是否会有其他企业取而代之,目前未知。

目前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主要采用的PP/PE/PP 三层复合隔膜,就是Celgard 公司
率先开发出来并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另外,在单层PP 隔膜上进行陶瓷涂覆也是一个办法。
三菱化学就在采用这个办法。三菱化学旗下的三菱树脂于2011 年12 月16 日对外宣布,开
发出了可耐热200℃以上的锂离子电池用隔膜并建立起了相关量产体制。

总的来看,在聚烯烃类隔膜上涂覆无机陶瓷物以提高隔膜材料的耐高温性能,这一类的
技术发展已比较成熟,且大致存在着一个先PE 后PP 的过程,这是PE 熔点相对较低的原因
所致。真锂研究认为,这可能是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认为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出现了采用湿
式而非干式的动向的主要原因。

一些新进企业为了取得成功,则希望避开隔膜领域现有主要企业的优势,开发新型隔膜
材料产品以切入这个市场。在这种思路下,近几年,在杜邦、三菱制纸、王子制纸等企业的
带动下,无纺布隔膜技术的开发成为了热点。

上期月度报告介绍的江西先材和杜邦开发的聚酰亚胺(PI)隔膜,就是属于无纺布隔膜。
另外,聚酯(主要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习惯上也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
膜、纤维素膜、聚酰胺(PA)膜、芳纶(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Aramid fiber)膜、氨纶
(聚氨基甲酸酯纤维,PU)膜等等,都是属于无纺布隔膜这一大类。

在纤维素隔膜技术开发方面,德国赢创德固赛开发的Separion®隔膜可能是最早的无纺
布隔膜产品,其制备方法是在纤维素无纺布上复合Al2O3 或其他无机物。日本特种东海制纸
(总部位于东京)也已经开发出了纤维素隔膜材料技术并计划2014 年秋实现量产。中国科
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仿生能源与储能系统团队2012 年在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领
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安全性阻燃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动力锂
电池隔膜,并达到中试生产规模。

在聚酯类隔膜技术开发方面的代表性企业是日本王子制纸和三菱制纸。王子制纸通过造
纸方法成形湿法无纺布基材,在基材上涂覆PU、PET 或PTFE(聚四氟乙烯,又称Teflon)
树脂,树脂层通过助剂形成具有比基材更小孔径的多孔结构,可以制备孔径在200nm 左右
的隔膜材料。三菱制纸和东京理工大学开发出了直接使用高耐热性纤维素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的无纺布隔膜技术,隔膜试制品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高耐热性以及因空隙率高而
具有的优异的电解液浸透性。

表7:三菱制纸部分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产品的相关指标参数
型号名称 Nanobase1 Nanobase2
指标 单位 NB-PBT154
(T10C2)
NB-PBT205
(T10C3)
NB-PBT205
(P15C)
NB-PBT357
(H18SC)
NB-PBT407
(H22SC)
面密度 g/m2 10 12 15 19 21
厚度 μm 14 21 23 37 41
密度 g/m2 0.714 0.581 0.625 0.514 0.512
拉伸强度 N/m 220 448 490 530 940
160 369 353 250 568
伸长率 % 4 4 6 3 6
4 7 3 3 5
孔隙率 % 48 58 53  65 65
 3.0 1.1 /  /  /
透气性 cm3/cm2·s  0.6 1.6 4.7 5.0 2.3
s/100cc 0.7 1.3 1.1 0.8 1.3
穿刺强度 N  165  207  135 / /
保液率 %  454 370 135 / /
最大孔径 μm  14.0  10.4
 2.5
 2.5
 1.8
品均孔径 μm  1.6 1.1 0.6  0.5  0.4
耐热性
180℃
% 1.7 2.1 1.3 1.3 /
特点 耐高温、高吸液率 耐高温、孔径小、孔率高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低容量电池 适用于高容量、高倍率电池


中国也有一些企业在积极开发聚酯类隔膜材料技术,如浙江宁波长阳科技有限公司、大
东南等。

有很多企业在积极开发芳纶类隔膜技术,并在这两年有了一批成果被披露。东丽(东燃
化学在隔膜领域的密切合作伙伴)2012 年02 月对外宣布开发出了耐热性和尺寸稳定性俱佳
的,以芳纶树脂为基材的多孔质薄膜“微多孔芳纶薄膜”。该公司表示,通过添加防止芳纶
树脂凝聚的相分离控制剂,可以形成微细且均匀的多孔质膜。其主要用途是锂离子电池的隔
膜,为了在2015 年投入量产,该公司今后将继续对其进行改良。东丽设想这种薄膜用作动
力锂离子电池隔膜。东丽认为,今后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出现了大容量化和高输出功率化的
要求,这样,在更高的温度下,PE 制薄膜会全部熔化,可能引发电极相互接触的严重事故。
因此东丽预测这种芳纶隔膜将会非常具有发展前景。

日本帝人(Teijin)也于2012 年02 月宣布开发出了用于聚合物层叠型锂离子电池单元制造的芳纶纤维隔膜材料产品,使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输出功率提高了20%。在制造技术
方面,帝人称,凭借“世界首创”的两面同时涂装以及相当于原来5 倍以上速度的高速涂装,
可高效率制造。

中国也有企业在积极开发锂离子电池用芳纶纤维隔膜材料技术。深圳市龙邦新材料有限
公司就在2010 年06 月21 日以《基于芳纶纤维的电池隔膜的制备方法》为名申请了相关专
利(申请号201010204765.9)。

除以上这些之外,无纺布隔膜技术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开发方向。日本广濑制纸(总部位
于高知县土佐市)开发出了以聚烯烃无纺布为基材、由PVA(聚乙烯醇)纳米纤维纺丝制
成的锂离子电池隔膜。该产品与主流的聚烯烃多孔质薄膜式隔膜相比,可提高溶化温度的上
限,更加耐热(熔化温度上限高达200℃以上)。另外,据该公司介绍,在纳米纤维中添加
硅(SiO2)等无机物后,还可进一步提高溶化温度的上限。

全球销量 3.58 5.05 7.44 11.11 17.87
中国销量 0.62 0.90 1.43 2.48 4.78
中国占比 17.32 17.82 19.22 22.32 26.75

图8. 2011 年~2015 年全球与中国隔膜材料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单位:亿m2)(真锂研究,2012 年04 月26 日)

2011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隔膜市场销量3.58 亿m2 , 真锂研究预计,这个市场今后几年会以年均复
合增长率48.47%的速度成长, 到201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87 亿m2,是2011 年的约5 倍。中国市场
的成长速度要高于全球,预计到2015 年中国市场将达到4.78 亿m2 的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6.63%。2011~2015 年全球与中国隔膜材料市场发展趋势预测见图8。从目前真锂研究对2012 年相关数据的初步统计结果来看,全球2012 年锂离子电池隔膜市场总量很可能将超过图8 中预测的5.05 亿m2。总体上,全球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市场处于高速发展态势中。

虽然自隔膜国产化以来,困扰中国隔膜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量产技术和生产设备问
题,但在目前产量占比相对较低(只有18.72%)的情况下,真锂研究依然看好未来几年中
国的隔膜材料产业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真锂研究预计,未来几年中国隔膜材料产业会以
66.91%的高速度成长,要快于中国市场需求的发展。到2015 年中国企业将形成5.20 亿m2
的产销量,全球占比将达到29.10%。

实际上从总量来看,中国企业的隔膜产量2011 年就已经可以满足中国的锂电池市场需求,但还不能满足中国锂电池企业对隔膜的需求总量。不过,从质量来看,中国隔膜产品的
技术含量普遍不足,只可勉强满足中低端市场的应用,很难打入国产中高端锂离子电池产品
制造市场。对于中国的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产业来说,未来几年的工作重心应放在技术的开
发而不是产能扩充方面。这种技术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制造工艺的成熟和稳定;
②设备制造能力的提升;③隔膜材料性能的提升;④基材开发能力的提升;等等。

以旭化成、Celgard、东燃化学、SK 创新、格瑞恩、星源材质、金辉高科、Entek 等为
代表的传统隔膜企业依然在致力于传统的PP 和PE 隔膜量产技术的深入开发工作,但随着
无纺布隔膜技术的日臻成熟,越来越多的“新”企业介入进来,希望凭借相关新型隔膜产品
挑战现有锂离子电池隔膜市场格局,其中不乏实力雄厚的企业,如杜邦、首钢等。目前,不
断有无纺布隔膜新品发布并陆续投放市场,这使得锂离子电池隔膜市场寡头垄断的格局正在
动摇。毋庸置疑,今后几年全球锂离子电池隔膜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制造所需的四大关键材料之一,在正负极之间起传导电子的作用,
是锂离子电池获得高电压、高必能的保证。在锂离子电池制造方面,电解质材料的使用必须
与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材料配套综合考虑,以实现最优配置。从这方面看,电解质是与提高
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密切相关的一种关键材料。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按其存在形态大致可以分为液态电解质、凝胶态电解质和固态电解质
三种,从技术发展过程来看,从1991 年全球第一只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诞生至今产业发展的
20 余年的情况来看,电解质材料的发展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从液态到固态的发展过程。现阶
段在电解质市场居统治地位的是液态电解质,一般称之为电解液。

电解液一般由高纯度的有机溶剂和溶质以及必要的功能添加剂等原料,在一定条件下,
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一般而言,电解液中有机溶剂和溶质的情况容易分析并模仿抄袭,但
添加剂成分通常很难分析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个电解液企业的技术核心所在。全球锂离子
电池企业巨头如松下、索尼、三星SDI、LG 化学等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添加剂技术,从外
面购买电解液之后会自己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改性,以更符合自己的锂离子电池制造需要。

中国也有一些锂离子电池企业是这样,如盟固利(MGL)。在盟固利开发用于2008 年
北京奥运会电动客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时候,当时市场上尚未出现能够满足需求的电解液产
品,需要自己开发适合自身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相关的添加剂技术。

因苹果(Apple)系列产品的应用而快速发展起来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使用的电解质
材料是一种介于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凝胶态电解质,属于聚合物电解质的一种。聚合物电解质
按存在形态大致可分为干胶态电解质和凝胶态电解质两大类。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有交联和非
交联两种类型。一般非交联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机械稳定性差,基本上不能应用于锂离子电
池。交联型凝胶聚合物中,物理交联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形成的,当温度升高或
长时间放置后,作用力减弱而发生溶胀、溶解,导致增塑剂析出;化学交联是化学键而形成
的,不受温度和时间的影响,热稳定性好。

干胶态聚合物电解质就是一种固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大致可分为无机固态电解质和有
机固态电解质两大类。干胶态聚合物电解质属于后者,它是将溶质(锂盐)溶解在高分子聚
合物中而得到的。通常,溶质溶解在一般的聚合物中并没有离子导电性,需要通过一些技术
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锂离子电池用无机固态电解质技术开发近年来也成为了研究热点。无
机固态电解质主要包括晶态电解质(通常又称陶瓷电解质)和非晶态电解质(通常又称玻璃
电解质),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前者。

总的来说,在动力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现在主流的液态电解质和凝胶态电解质都存在
一定的安全隐患,发展防短路、防过充、防热失控、防燃烧及不燃性电解液是应对动力电池
安全性的关键。不过,要开发这样的电解液产品,就连在电解液方面综合技术实力排名全球
首位的宇部兴产(UBE)都认为很难,这样,就有不少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努力尝试开发上述
固态电解质技术。目前,这方面的技术攻关已经大有进展。

今后很可能高速度发展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使用的就是固态电解质。至于固态电解质
是否就是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材料发展的最终形态,目前还无法下此定论。真锂研究始终认为,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电解质材料技术的发展或会遵循“液态→固态→液态→固态”的螺旋上
升式的发展规律,目前我们只是进展到了其中的第一阶段而已。

下面我们来看看全球与中国的电解质材料市场发展现状。真锂研究的不完全统计表明,全球2011 年全年共产销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材料(目前主要为电解液材料)3.08 万吨,其中中国(这里仅指中国大陆)企业贡献1.5 万吨,占比48.70%,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生产国。现阶段中国的主要企业有国泰华荣(Huarong)、天津金牛(Jinniu)、东莞杉杉( Shanshan )、新宙邦(Capchem)、广州天赐(Tinci)、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湖州创亚、香河昆仑、上海图尔等等。

全球其他地区17.86%
中国48.70%
日本33.44%
2011 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电解质材料市场占比

中国14.12%
日本58.82%
其他27.06%
2011 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六氟磷酸锂材料市场占比
图10. 2011 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电解质和六氟磷酸锂材料市
场占比图(以企业所属国别分类)(真锂研究,2012 年04 月16
日)

与负极材料的情况类似,原来最大的生产国日本受311 大地震的影响,产能和产量均有所下降,受中韩企业的强势进逼,
2011 年日本企业共产销1.03 万吨电解液材料,占比33.44%,已退居第二位。主要企业有三
菱化学(MCC,世界500 强之一)、宇部兴产(UBE)等,其中三菱化学已取代宇部兴产成
为全球最大的电解液材料企业,这是由两家企业对锂离子电池市场发展的不同看法所决定
的,与技术本身并无多大关系。

全球其他地区2011 年共产销0.55 万吨电解质材料,占比17.86%,主要由韩国旭成
(Panaxetec)和美国诺莱特(Novolyte Technologies)贡献。其中,旭成的电解液材料业务
取自三星集团旗下第一毛织城(Samsung Cheil);诺莱特现在已被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
(BASF)所收购。

至于电解液生产所需的关键原材料六氟磷酸锂(LiPF6),真锂研究的统计显示,2011
年全球共产销六氟磷酸锂4,250 吨。随着生产企业的增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产品售
价这几年呈现持续快速下降的态势。2006 年之前,六氟磷酸锂的销售均价约在100 万元/吨,
2010 年快速下降至30 万元/吨,2011 年底再度降至25 万元/吨左右。到2012 年下半年,六
氟磷酸锂的销售均价进一步下滑至22 万元左右。这其中,中国企业的产品均价要相对低于
日韩企业。媒体的报道显示,2012 年九九久六氟磷酸锂价格为19 万元/吨,多氟多20~21
万元/吨,而日韩企业的产品均价约为23 万元/吨以上。

从企业所属国别来看,日本企业在这个市场依然占据垄断地位,市占率达到58.82%,
主要由森田化工(Morita Chemical)、关东电化(Kanto Denka Kogyo)和Stella Chemifa(前
身是Suterakemifa)这3 家企业供应。不过,森田化工的生产和销售工作基本上都在中国进
行,如果以产地来看,包括森田化工在内,中国产的六氟磷酸锂的市场份额达到44.71%,
为全球最高。

中国企业在六氟磷酸锂材料市场上所占份额仅为14.12%,主要企业有天津金牛、河南
多氟多等。与电解质材料48.70%的市场份额相比,差距极大。这说明中国企业在核心原材
料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也正因此,这几年有很多中国企业看好这个市场而高调介入。广
州天赐2011 年03 月已经完成了六氟磷酸锂技术的量产准备工作,09 月正式开始生产,当
年生产出约90 吨六氟磷酸锂材料产品并自己试用。

其他地区企业在六氟磷酸锂材料市场上所占份额为27.06%,这主要是指韩国企业,以
韩国厚成(Foosung,2007 年时收购了蔚山化学的六氟磷酸锂业务)为代表。总的来看,在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核心原材料六氟磷酸锂市场,东亚三国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占据着绝
对垄断地位。

文章关键词:锂电池  锂电池生产厂家
【 浏览次数: 】 【 加入时间:2013-3-26 10:40:53 】
返回顶部